非離子乳化劑大多是由環氧乙烷與帶活潑氫的化合物(如酚、醇、羧酸、胺等)反應得到的,其活性不僅與疏水烷基有關,還與聚氧乙烯鏈的長短有關。它具有高表面活性、穩定性以及良好的乳化能力,與其它乳化劑及其助劑的配伍性較好,并對金屬離子有一定的螯合作用。它的活性與溶液的p H值無關,在轉相點(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,PIT)形成的乳液最穩定。一般有C12~18的脂肪醇和C8~10的烷基酚的環氧乙烷加成物是優良的乳化劑,環氧數低于5 ~ 6的為油溶性的。常用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烴基一般含有C8~ C20,氧化乙烯的含量在85% ~ 99%左右,并且常與其它類型的乳化劑復合使用。
在實際應用中,往往采用不同種類的乳化劑混合物,以滿足單一的乳化劑難以達到的效果,同時可以降低成本。
非離子型與離子型乳化劑復配
離子型乳化瀝青中的粒子,由于靜電斥力而產生一定的張力,使瀝青乳液的穩定性降低。而與非離子型乳化劑復合使用時,二者將交替吸附在顆粒表面,大大降低了顆粒之間的靜電張力,另外非離子乳化劑水化作用形成的水化層,對乳液的穩定性也有一定的協同效應。在十二烷基硫酸鈉(SDS)中加入少量的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(C12E5),能使CMCSDS及γSDS大大降低:當C12E5的摩爾分數達到0.02時,CMCSDS由8×10-3mol/L降到1×10-3mol/L。例如季銨鹽類中裂型乳化劑加入烷基聚氧乙烯醚,調節非離子乳化劑的用量,可得到稀漿封層用慢裂快凝型的乳化劑。由于非離子乳化劑的濁點Cp和離子型乳化劑的三相點KP對溫度的響應不同,所以復合使用過程中應注意溫度的控制。